挑选荔枝时,尖头与圆头的差异远比你想象得更为关键。外形上的小小变化,实际上影响着果肉的厚度、核的大小,以及汁水的丰富度。
许多人认为荔枝不过是个甜美的小水果,却不知每一颗荔枝背后隐藏着精妙的挑选技巧。
那么,如何在众多荔枝中挑出最具口感的一颗吗?这四个挑选要点,能让你轻松识别哪一颗是最适合的。
挑荔枝,形状见真章你可能看过各种各样的荔枝,圆的、扁的、尖的,但你知道哪种最好吃吗?
水滴形的荔枝绝对是荔枝界的"颜值担当",不光好看,更是好吃。这种荔枝头部尖尖的,底部圆润。
拿起来掂量掂量,个头大的往往更值得买,毕竟荔枝皮的重量差不多,大个的肉多皮少,性价比杠杠的!
展开剩余87%为啥老手都挑尖头的?几乎不碰圆头荔枝。因为尖头的核小肉厚,吃起来满口都是果肉,而圆头的往往核大皮厚,吃完只剩一嘴"遗憾"。
古人吃荔枝也很讲究。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让人快马加鞭从南方运到长安,就是因为荔枝放不得。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写得明明白白:荔枝摘下来第一天颜色就变了,第二天香气变了,第三天味道变了,四五天后色香味全没了。
古代北方人想吃新鲜荔枝,除非是皇亲国戚,不然基本没戏。幸好现在物流发达,冷链技术成熟,我们随时都能享用新鲜荔枝了。
一看二摸三闻,荔枝品质全知晓荔枝的好坏,靠眼睛就能看出七八分。
真正新鲜的好荔枝,表面会有一条从顶到底非常明显的缝合线,就像给它画了一道分界线。
这条线越清晰,说明荔枝越成熟,甜度也越高。反之,如果缝合线模糊不清,多半是品质差的表现。
摸一摸荔枝的表面,那些刺的密度也能告诉你很多信息。好荔枝的刺往往比较稀疏,摸起来表面还挺光滑的。
如果刺密密麻麻的,多半是还没完全成熟,吃起来甜度不够。
掂量荔枝的重量和硬度也很关键。成熟度刚刚好的荔枝,捏起来不会太硬也不会太软,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弹性。
如果硬得像石头,说明还没熟透,吃起来肯定生涩;如果软得一捏就塌,可能是熟过头或已经变质了,坏果率很高。
最后别忘了闻一闻。好的荔枝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绝对不会有酸味。如果闻到酸味,哪怕是很轻微的,也坚决不要买。
有些不良商贩会用冰水浸泡变质的荔枝,暂时掩盖酸味,但只要靠近鼻子闻,还是能闻出来的。
这几种坚决不买逛市场买荔枝,看到这几种情况就赶紧绕道走:
黑斑荔枝绝对是大忌。
正常的荔枝应该是红彤彤的,如果表面有黑斑或黑点,说明存放时间太久或者运输保存不当,已经开始变质了。
还有些荔枝的果柄发黑,这也是存放过久的标志,不要购买。
前年夏天,我同事贪便宜买了一大袋打折荔枝,回家一看,有些荔枝的果柄都发黑了。
结果那天晚上,他家三口人轮流"拜访"卫生间,太惨了!所以说,便宜没好货,特别是水果这种东西,宁可少买点好的,也不要贪便宜买到不新鲜的。
虫眼荔枝也要小心。有些荔枝看着挺好,但果柄处有小虫眼或者黑色粉末(其实是虫子的排泄物)。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试着拽下果柄,看内部是否有黑色粉末。如果有,那整袋都别买了,因为虫子很可能已经在里面安营扎寨了。
密刺荔枝也不是好选择。刚才说过,刺密集的荔枝通常没完全成熟,甜度不够。
市场上常见的"糯米糍"和"妃子笑"两种荔枝,成熟的时候刺都比较稀疏,手感光滑。如果刺又多又密,摸起来扎手,那肯定不是最佳状态。
荔枝怎么吃,有讲究更美味其实吃荔枝有小技巧,掌握了能大大提升享受感。
正确的吃法是:用大拇指在荔枝顶部轻轻一按,沿着缝合线掰开,果肉就完整地露出来了。这样既不会弄脏手,也不会把果肉挤压变形。
南方人常说"荔枝三日红",意思是荔枝成熟采摘后保质期很短,所以买回家要尽快吃完。
如果一时吃不完,可以放冰箱冷藏,但最多存放2-3天。
有人喜欢把荔枝和西瓜一起冰镇,吃的时候一口荔枝一口西瓜,清甜爽口,简直是夏天的绝配。
不过吃荔枝也要适量,尤其是空腹时不宜多吃。老一辈人常说"荔枝虽好,不可贪多",确实有道理。
荔枝含糖量高,一次吃太多容易上火,特别是体质偏热的人更要注意。
荔枝的前世今生荔枝原产于中国南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荔枝就已经是贡品了。
汉武帝刘彻就特别喜欢吃荔枝,据说他曾为了尝鲜,派人快马加鞭从南方运荔枝到长安。
唐朝时,杨贵妃对荔枝的喜爱更是出了名。唐明皇为了讨她欢心,设立了"荔枝驿站",专门从岭南运荔枝到长安。
当时从岭南到长安,普通人走路需要一个多月,但"荔枝驿"只用了三天就把新鲜荔枝送到了杨贵妃手中。
到了宋代,苏东坡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可见他对荔枝的热爱。
然而,荔枝依然是季节性很强的水果,每年5-7月是荔枝上市的高峰期,错过这段时间,想吃新鲜荔枝就难了。
《——【·结语·】——》买荔枝真是门学问,尖头水滴形、缝合线明显、刺稀疏光滑、软硬适中的才是好荔枝。
避开黑斑、酸味、虫眼和密刺,就能买到真正甜美多汁的好荔枝。
荔枝季节短暂,趁着新鲜应季,赶紧买几斤回家享用吧!
发布于:福建省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