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研读光启谭氏族谱,知晓光启谭氏族祖谭以道是洪武五年(1372年)的乡魁,官至国子监祭酒、都察院都御史。六百年后的今天,光启谭氏家族“崇文重教”的基因依旧蓬勃,后人频入名校,延续着文脉传承。
我素有搜集对联的习惯,光启谭氏家庙的这组对联,因其撰写者——茶乡大儒谭泽洋先生,而更显厚重。
谭泽洋,字惠清,号皋农,晚年自号“归愚老人”。这位高陇乡贤,是谭延闿笔下的“今之正士,亦古之君子”,亦是方圆十里无人不晓的“惠清先生”。他以笔墨为刻刀,将儒家哲思、家族伦理与乡土情怀熔铸于廊柱之上;更以其一生坎坷而卓然的行迹,为这些文字作了最深刻、最生动的诠释。
光启谭氏门庭及大门
山水入怀
壮志与风物的诗意交融
“邓阜为屏,万丈岚光腾霄汉;雩泉如带,一泓烟景焕文章”
展开剩余87%谭氏家庙前庭廊柱上的这副对联,乍看是对地理环境的白描,细品却是谭氏族人对生存智慧的诗意表达。邓阜山如屏风矗立,雩泉水似玉带环绕,这处被山水环抱的居所,在谭泽洋笔下化作“腾霄汉”的壮志与“焕文章”的期许。茶陵自古多秀士,唐代诗人谭用之曾以“秋风万里芙蓉国”写尽湘天楚地的壮阔,而谭泽洋在此则将自然形胜与人文理想联系在一起。“万丈岚光”不仅是山间晨雾的自然写照,更象征家族子弟如岚气升腾般的进取精神。从洪武年间谭以道官至国子监祭酒,到当代谭氏学子频入名校,恰是“腾霄汉”的历史印证;“一泓烟景”既写水波朦胧之美,又以“烟景”暗喻笔墨浸染的文章气象,呼应着谭氏“以文兴家”的传统。
这联句也映照出谭泽洋本人的游历心境——他曾在长沙、湘潭、白下、钱塘等地讲学,览龙蟠虎踞之胜,观卷雪崩云之潮,对山水园林的感悟,融入其中,赋予联句以个人情感的深度。
清芬世德
仕途之外的傲骨与淡泊
“清芬世德;斑竹名家”
家庙大门处的八字联,以极简笔触勾勒出家族的精神肖像。“清芬”二字喻指世代相传的清廉品德。茶陵谭氏自元末迁居此地,以耕读立家,明清两代出仕者众,却始终恪守“仕宦不废耕读”的祖训,“清芬”二字正是对这种仕隐平衡的精准概括。而“斑竹”典故则暗合湘楚文化根系。传说舜帝二妃泪染湘竹成斑,此典既点出谭氏扎根湖湘的地域属性,亦以“斑竹”的坚韧意象,喻示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而不移其志。这种将地域符号与道德追求熔铸的表达,让往来者望“清芬”而思廉洁,见“斑竹”则念坚贞。
谭泽洋一生淡泊名利,谭延闿三次督湘,屡次盛情邀请他出任显职,他皆婉拒,唯一一次应允,是1928年赴南京任行政院参议,而实职,不过是受故人之托,担任其子女的家庭教师。他不愿以禄位羁身,在南京与谭延闿会晤两次,也“语不及私”。这份傲骨与淡泊,正是“清芬世德”的真实写照。
滴水穿石
身体力行的教化智慧
“为善贵心坚,思有令名贻父母;巡檐看水滴,务留好样付儿孙”
下柱此联,堪称儒家教化的生活美学范本。谭泽洋没有空谈道德,而是巧妙地借用“巡檐看水滴”这一乡间常见景象,生动诠释了“身教重于言教”的真谛。屋檐之水,日复一日,终能穿石;长辈之行,潜移默化,亦能塑造子孙品格。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思维,与谭氏家族“耕则力穑,读则明道”的务实精神一脉相承。更值得玩味的是“为善贵心坚”的表述,“为善”本指行事处世,却以“心坚”为贵,呼应了谭氏族人“立心以诚”的处世哲学。明代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强调“诗贵性情”,而谭泽洋在此则将“性情之诚”落实到“贻父母令名”“付儿孙好样”的具体人伦中,让道德不再是玄奥的概念,而成为可触摸的生活实践。
这“滴水穿石”般的育人理念,正是谭泽洋一生的身体力行。1903年,他因乡试中“抓阄定去留”的荒唐规则而愤然放弃科举,转而投身乡土教育。此后十余年间,他在家乡小学执教,兢兢业业,桃李满湘东,民国时期茶陵不少后起之秀,多出其门。他不仅教书,更教做人。1927年马日事变后,青年学生、中共地下党员袁肇鸿、谭慕融被捕入狱,命悬一线,正是这位在当地一言九鼎的“惠清先生”挺身而出,将他们保释。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后辈留下了“好样”,践行了“为善贵心坚”的承诺。
心地学问
浮荣之外的坚守与修行
“光宗耀祖不在浮荣,尊所闻,行所知,只心地源头学问;启后承先无他谬巧,入则孝,出则弟,是眼前下手工夫”
家庙神龛柱上的这副长联,是谭氏家训的核心,更是谭泽洋一生的写照。联语上句,旗帜鲜明地否定了“浮荣”,将“心地源头学问”奉为圭臬。这让人不禁想起他与谭延闿这对“忘年交”的相识。1890年10月,当时年仅12岁的谭延闿随父回乡省亲,在蟠藤仙庵偶遇正在练习书法的谭泽洋,小小年纪的谭延闿挥笔写下一首《蟠藤胜景》,令谭泽洋大为叹服,从此结下40年情谊。此后,一人官至中枢,一人退守田园,但彼此间的敬重与牵挂未曾稍减。谭延闿在唯一一首写给茶陵老乡的诗《寄皋农》中,尊称这位布衣知己为“老绛生”,足见其推崇之深。谭泽洋放弃了世俗眼中的“浮荣”,却赢得了一代名臣发自内心的敬重,这正是他坚守“心地学问”的最好证明。
下联“入孝出悌”的表述看似平常,却以“是眼前下手工夫”的俚语,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眼”指观察体悟,“手”指身体力行,这种“心手相应”的修身之道,既避免了空谈义理的玄虚,又超越了单纯功利的算计,形成“知”与“行”辩证统一的家族哲学。谭泽洋的一生,正是这样一场知行合一的修行。身处乱世,他并非不晓世事。在南京任职期间,他深感时局险恶,不愿卷入政治纷争,毅然抽身离去,游历讲学。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更是选择回到家乡蟠藤仙开办私塾,以“归愚”自号,在一方净土中传道授业,直至终老。这种选择,是在纷繁乱世中守住“入孝出悌”的本心,是踏踏实实做好“下手工夫”的实践,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修行。
仁让传家
家国同构的精神枢纽
“序昭序穆,入庙可以观礼;兴仁兴让,治国必先齐家”
庑柱上此联,则将家庙功能上升到儒家政治哲学的高度。“序昭序穆”是周代宗法制中区分辈分的礼仪规范,谭泽洋将其刻于家庙,实则以建筑空间秩序来固化家族伦理——当族人在祭祀中按辈分排列时,“礼”的精神便通过身体记忆渗入血脉。而“治国必先齐家”的表述,直接援引《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语句,将家庙从单纯的祭祀场所,转化为培养“仁让”品格的实践基地。
谭泽洋以楹联为载体,将“忠孝”落实到家族礼仪,将“廉节”转化为“兴仁兴让”的日常实践,使家庙成为连接个体修养与天下情怀的精神枢纽。这联句也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面对民国乱世,他不愿介入纷争,却在教育中传承“齐家”之道,影响后世。
专心兴业
多元生计的文化确认
中堂柱联“士农工商业宜专,做此门,习此门,举目少闲人,兹乃兴隆气象”展现了谭氏超越时代的务实精神。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思想盛行,谭泽洋却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家族兴盛之基,呼应着高陇镇因雩水航运而成为湘东商埠的现实。谭氏家族中既有耕读入仕的谭以道,当代族人谭绍华在深圳创办科技企业,仍遵循“专做此门”的职业精神——他时常回馈家族与家乡,是对这种多元生计的文化确认和最好注脚。
下联“伯叔兄弟情各尽,始如是,终如是,毕生无争论,方为雍睦家庭”则以大白话道出家族和睦的密码。所谓“雍睦”并非没有分歧,而是以“各尽始终”的包容心化解矛盾。这种将“兴隆气象”与“雍睦家庭”并置的表达,揭示了谭氏族人眼中“兴业”与“睦族”的辩证关系。唯有家庭和睦,方能专心兴业;亦唯有各业兴旺,才能维系家族长久和睦。谭泽洋虽未从商,却在游历中见识广博,其《摊饭杂录》记录的随性学习习惯,正体现了“少闲人”的勤勉精神。
贤睦相济
家族兴盛的密码
后栋花雨台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以近乎格言的简练,道破家族兴盛的密码。“子孙贤”指向人才培养,从明代谭以道设家塾到当代“文勤奖”,对应谭氏后人“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兄弟睦”强调伦理维系,家族议事会“有事共商”的原则正是“睦”的现代转化。“肥”字在此作“富足和睦”解,与《礼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的表述相呼应。“贤”与“睦”如车之两轮,推动家族持续发展。谭泽洋有七兄弟,五弟谭泽鸿为革命烈士,曾任茶陵县七乡苏维埃政府秘书,1932年4月被国民党杀害于茶陵县城,他虽无力营救,却以“兄弟睦”之道维系家族,这联句也寄托了他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谭延闿诗《寄皋农》,郭斌书
谭泽洋笔下的这组楹联,是墨写的家训,更是他以一生行迹证悟的儒心。从“邓阜雩泉”的山水情怀,到“清芬斑竹”的品格追求;从“檐水滴石”的教化智慧,到“士农工商”的务实精神,他将个人的选择与家族的理想、时代的风云融为一体。如今,当我们摩挲廊柱上这些遒劲的字迹时,仿佛能触摸到一位宿儒的体温,听到一个家族穿越百年的心跳,感受到茶乡文化那份根植乡土而心怀天下的精神脉动。这风骨与脉动,历经时光洗礼,依然清晰,依然滚烫,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来源:株洲日报(2025年8月24日 第01版)
作者:谭金良 彭运南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