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网络文学史上,烽火戏诸侯的《剑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辨独树一帜。作品中儒家文庙的四位圣人——至圣先师、礼圣、亚圣和文圣,不仅代表着浩然天下的最高力量,更是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关键人物的文学再现。这些角色的塑造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1. 至圣先师:孔子精神的文学化身
至圣先师作为儒家开创者,其原型直指历史上的孔子。在《剑来》世界中,这位老夫子合道整个浩然天下,达到十五境巅峰,腰间悬剑名为"德",践行着"以德服人"的理念。
历史上的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核心思想是"仁"与"礼",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剑来》中的至圣先师继承了这一精神内核,但将其提升到了宇宙观的高度。他参与登天之战、保住剑修一脉、逼死托月山大祖直至最终散道天下,这些情节无不体现着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仙侠世界的极致放大。
展开剩余69%2. 礼圣:周公制礼作乐的仙侠诠释
礼圣余客的原型是西周时期的周公旦,历史上,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为儒家"礼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在《剑来》中,礼圣合道于"礼",成为天地秩序的守护者。这一设定巧妙地将历史中周公建立礼制的功绩转化为修仙世界中的规则力量。礼圣不愿跻身十五境的选择,体现了儒家"克己复礼"的精神——即使拥有突破极限的力量,仍然自愿受制于天地规矩,这正是"礼"的精髓所在。
3. 亚圣:孟子性善论的文学演绎
亚圣的角色原型明显来自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历史上孟子发展孔子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只需加以扩充就能成就善性。
《剑来》中的亚圣合道于中土神洲,坚持"人性本善"的理念,与文圣展开著名的"三四之争"。这一设定精准捕捉了孟子思想的精髓:强调人内在的善性和道德自觉。亚圣在文庙中香火最盛,也反映了"性善论"在儒家传统中的主流地位。
4. 文圣:荀子性恶论的创造性转化
文圣老秀才(荀卿)的原型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历史上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教化和礼法约束的重要性。《剑来》中的文圣角色最具创新性,荀卿的"性恶论"被转化为"人性本恶,教而向善"的修行理念,他的"顺序之说"(分先后、审大小、定善恶、知行合一)则是作者对荀子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文圣在"三四之争"中一度落败又复起的情节,暗合了历史上荀子学说长期处于儒学非主流地位却又始终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实际情况。
5. 结语:思想碰撞中的儒家全景
《剑来》通过四圣的设定,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内在多样性与辩证发展。至圣先师代表儒家的源初智慧,礼圣体现制度化的文明规范,亚圣与文圣的"三四之争"则再现了儒家内部关于人性本质的核心辩论。
这种设计巧妙地将儒家思想史的主要脉络融入仙侠叙事:孔子开创儒学,周公提供礼制基础,孟子发展心性之学,荀子强调外在教化。四圣之间的张力与互补,正是儒家思想生生不息、自我更新的动力所在。当孔子、周公、孟子、荀子等古代圣贤的思想以新的形式在仙侠世界中重生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小说的成功,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发布于:山西省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