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俄罗斯这些年可没闲着——打一场仗、扛一堆制裁、能源出口照旧,似乎还能硬撑。但最近,一份递给普京的报告,揭开了国家运行背后的一个大隐患:“俄罗斯,已经没人可用了。”
别误会,这不是夸张修辞,而是真实在上层通报中的焦虑——到2030年,俄罗斯光是能参与经济活动的新劳动力,就缺口 超过1000万。这不是“找工作难”,是“找人干活难”。
企业招不到人,连莫斯科都开始慌了照理说,一个国家缺人,失业率应该很低吧?没错,现在俄罗斯的失业率确实跌到了2.2%,这已经是苏联解体以来的新低了。
听起来挺光鲜,但仔细一看就知道,这根本不是好事。低失业率背后,是劳动力大盘子本来就缩水了。
现在俄国内大约有七成企业都在抱怨“找不到人”,就连莫斯科这样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市长都坦白:到2025年底,可能会有高达100万人的劳动力空缺。城市都这样了,偏远地区更别提了。
展开剩余82%你想想,一边是工厂招人招不到,一边是大批员工陆续退休,年轻人又补不上来。这不是慢性病,这是国家运转“断供级”的风险。
战争让人不够用?其实根还在“生得少”当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打仗啊!男人都上战场了,当然缺人。但现实比这复杂得多。
战争确实抽走了一部分青壮年,还有些人为了躲兵役直接跑路了。但就算战争停下来、部队退伍归来、出走者回国,这点人也填不上那个巨大的坑。
真正的问题,是俄罗斯从源头上就没“储备”够人。国家人口目前大约是1.46亿,而普京政府的估算是:起码要2亿人才能支撑起国家经济的长期稳定运行。
更扎心的是,人口还在继续缩水。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仅有122万,是近25年来最低值。而死亡人口却达到182万,净减60万人。这已经不是“老龄化”了,而是人口在“逆生长”。
就这么说吧:不是你厂子养不起年轻人,而是压根没人出生来顶岗。
生得起≠养得起,养得起≠干得起于是俄官方也开始喊话了,呼吁“回归传统家庭价值观”,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也纷纷上线:多胎补贴、住房支持、医疗保障……一套操作看上去挺积极。
可现实就一句话:孩子长大是个慢动作镜头。
你现在给家庭发钱、盖房,最早也得等十几年,孩子才能进工厂拧螺丝。但企业等得起吗?基础设施项目等得起吗?连养老金系统都快支撑不住了。
所以说,这类“拉生育”的政策虽然必要,但治标不治本——更像是为10年后的俄罗斯备粮,而不是解决眼下的饥荒。
没人干活,就让机器上吧?说得容易那劳动力不够,人又生不出来,怎么办?
有一个方向,俄罗斯也想到了:提高自动化水平,让机器人来填人手的空缺。
但这话说得容易。真要实现自动化,不只是买点机器设备那么简单——你得有稳定的工业体系、成熟的技术路径、持续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在这些环节上,几乎都不具备优势。
现在政府虽然喊了几句“推动技术升级”,但落地政策、资金投入都没怎么跟上。很多企业也只能干看着——明知道自动化能省事儿,但口袋空空、没人扶持,真做不到。
从国外“借人”?不香了那不行我们就请点“外援”吧?这确实是俄罗斯之前常用的路子。
像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类中亚国家,曾经是俄境内最主要的劳工来源地。大家都讲俄语,文化差距不算太大。
可问题来了:这些年中亚自己发展起来了。你俄罗斯经济走下坡路,别人经济往上走,谁还非得来你这受苦受累?
于是有消息称,俄罗斯开始盯上了朝鲜和印度。
前者确实已经派出过几千人到俄罗斯远东工厂工作;但问题是,朝鲜全国人口才2000多万,能派出来的劳动力也就几万人,杯水车薪。
至于印度,有传言说俄罗斯想从那里引进上百万劳工,但官方很快否认了。为什么?原因不难猜:
语言障碍摆在那儿; 过去中亚劳工带来的治安问题还记忆犹新; 更深层的问题是,“大俄罗斯主义”思维还在作祟,太多外来人口涌入会引发国内抵触情绪。所以,引进外劳,看上去是条路,走起来却全是雷。
真正的难点:这是一场拖延太久的国家级错题说到底,今天俄罗斯碰到的困局,不是昨天才出的问题,而是过去20多年持续积累的结果。
当初经济起飞,没人把人口当回事;现在回过头发现“没人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就像长期不锻炼、暴饮暴食的身体突然崩了,想靠一针强心剂就缓过来,哪有那么容易。
写在最后:撑住人口线,才撑得住国家线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劳动力大塌方的状态下继续稳定发展。
对俄罗斯来说,要想走出这个困局,唯一的出路是时间换空间:
一边得下定决心在技术层面“动大手术”; 一边要逐步打开国门,引入更多可控的劳动力资源; 同时,放下偏执心态,真正去营造一个对年轻人友好、敢生也敢养的社会环境。毕竟,从“没人可用”到“有国难撑”,中间隔的从来不是几年政策,而是几十年的人口代价。
发布于:广东省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